复仇电影的30年轮回后911时代“复仇电影”的大行其道,暗示了美国人正面临与上世纪70年代相似的精神困惑。
1974年,《猛龙怪客》公然揭破执法者的无能,石破天惊地提出“以血还血,以暴易暴”的主张,成了“复仇电影”的扛鼎之作。男主角是纽约建筑师,妻女被害,他眼看警察无力,于是自我武装在街上巡逻,铲除街头罪犯,成了义务警察。银幕硬汉查尔斯·布朗森扮演的复仇英雄,鞋里别着左轮手枪,腰里揣着手榴弹,行走在都市暗夜之中。这个和整个社会较劲的侠客形象,正契合了美国暴力犯罪日益严重的上世纪70年代公众对执法系统的不信任心态,因而赢得观众极大认同。影片从70年代拍到90年代,共5集,成了一个系列。
《猛龙怪客》海报
最近几年,这类复仇电影历经30年轮回,又开始在好莱坞浮现,包括低成本独立片《四兄弟》《单刀直入》,漫画改编的《蝙蝠侠:侠影之迷》《制裁者》,翻拍片《怒火救援》《威震八方》,以及引发剧烈争议的《慕尼黑》等等,均以复仇为主题。今年9月上映的《死亡判决》和《勇敢的人》,更是将“以血还血,以牙还牙”之举表现得畅快淋漓,再次掀起了一股复仇的旋风。
对秩序的蔑视
电影学者认为,复仇电影都有共同的主题:对社会秩序的蔑视。执法系统失效,才能激发个人的复仇欲望。于是复仇被放大,私刑变得合理化、合法化,成了反社会的手段和武器。这类电影在美国的兴起,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风气的演进和好莱坞自我审查的放松不无关系。
随着1967年突破暴力尺度的《邦尼与克莱德》的上映,《猛龙怪客》《肮脏的哈里》和《出租汽车司机》纷纷出炉,赤裸地宣布: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出路。这些影片都描写主人公独立挑战法律不能打击的恶势力,只能以暴力对抗暴力,令观众体验到“亲者痛,仇者快”的感官刺激。
《出租汽车司机》海报
作为复仇电影的代表作,《出租汽车司机》30年前对暴力的逼真写实,直到今天仍鲜有出其右者。但在当时,马丁·西科塞斯为了避免影片被定为X级,被迫改变色调,降低片子的色彩饱和度,使血腥场面看上去颜色不那么鲜艳。这种处理反而比原始影像效果更为强烈,影片结尾的枪战高潮戏,更成为影史上的经典暴力场面。
《出租汽车司机》的故事发生在越战后的纽约,这是美国上下颇为尴尬迷茫的时期。越战的失利使得很多普通人开始对国家政治和“美国精神”产生怀疑。在繁华的纽约大都市,孤独和空虚笼罩着现代人的心灵。此时的美国,刚刚经历了校园革命、妇女解放、民权运动、肯尼迪总统遇刺、马丁·路德·金被暗杀等重大事件。此时,美国人,特别是经历学生运动的年轻美国人的价值观、婚姻观、家庭观产生了深刻变化,以白人中产阶级为基础构建的所谓“美国价值”受到强烈的质疑。在如此剧烈的社会变迁、价值变迁面前,整个社会发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。
向经典致敬
在上世纪70年代的复仇电影里,堕落阴暗的美国社会图景充斥其中:水门事件、能源危机、通货膨胀和日益高涨的犯罪率。犯罪学家格雷戈·巴拉克评论道:“道德信仰的高塔一夜间轰然倒塌。”面对动荡的60年代和不安的70年代,民众对尼克松时代“法律与秩序”运动仍然抱着一丝幻想,并提出“基于社会责任的自由和解放”思想。但尼克松政府垮台后,公众的改革热情也随之化为泡影,一如日后好莱坞编织的白日梦。
《死亡判决》海报
《猛龙怪客》的小说作者布莱恩·加菲尔德写作的本意其实是想讨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这个话题,然而电影却完全违背了小说作者反对私刑和暴力的本意。为此,布莱恩曾上书强烈要求阻止电影的上映,声称对暴力的回归绝不是自己的初衷。1975年,布莱恩出版了《猛龙怪客》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《死亡判决》。在作品中,他给主人公安排了一次反暴力的超长演讲,意在“忏悔”自己创造了这个暴力复仇的电影系列。今年8月,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后,布赖恩备感宽慰地表示:“35年后,他们终于看懂了我的书。”影片中,凯文·贝肯扮演的主人翁的不幸遭遇与反击过程几乎全部脱胎自《猛龙怪客》:父亲眼睁睁看着儿子被害,凶手却逍遥法外,于是拿起枪,走上复仇之路。
客观的说,30多年前,人们很难从布莱恩模棱两可的观点中,分辨出主人公究竟为何迷失与困惑,以至走向自我毁灭。即便30年后,《死亡判决》和《勇敢的人》这样的电影依然继承了《猛龙怪客》中的情感矛盾与暧昧不清。《死亡判决》中罪犯的藏匿之所的设计灵感来自《出租汽车司机》;《勇敢的人》中的复仇女神更是将德尼罗扮演的特拉维斯视为精神导师。两部电影中很多相似的情节,似乎都暗示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向上世纪70年代复仇电影的经典《出租汽车司机》致敬。
愤怒的英雄
30年岁月中,美国流行文化中的英雄角色,似乎经历了从反传统、传统,再到反传统的历史轮回,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。
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质疑了好与坏的单纯性质,权威的地位在强烈质疑中产生动摇。尽管英雄的传统形象在很多娱乐项目中都保留了一方空间,然而,美国似乎已经为迎接新一类的主人公,包含着暧昧的时代意义的主人公,做好了准备。
《勇敢的人》海报
以《猛龙怪客》《出租汽车司机》为代表的复仇电影不仅塑造了一类新型的反传统主人公,而且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法则。与西部神话一样,复仇电影的主角们是一群背对法律的人。传统权威人士的模型在公众眼中已脆弱不堪,而这些私人执法者为人们贡献出一种不同的模型。这些人有能力代表法律和正义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暴力而且非常恐怖,但多数受害者是罪有应得。
复仇的故事提供了某种根植在美国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悦元素。它包含一个社会良民的悲惨故事,以及社会及执法系统的失衡。将这些连接起来的是报复、私刑和愤怒。这些充满暴力的电影令我们震颤,部分缘于通过它们,使我们近距离地观察到一个黑暗而暴力的无序社会,更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对立于这个时代官方和法律权威的别样诱惑。
说到底,后911时代“复仇电影”的大行其道,其实暗示了美国人正面临与上世纪70年代相似的精神困惑。经济、环境与能源的危机,伊拉克战争,政府在全球舞台的差劲形象,这些都挑战着美国人不安全感的极限。虽然两代人的“复仇电影”中都表露了对政府维护安全能力的怀疑,但正如布赖恩所指出的,执法系统公信力的垮台是1970年代的复仇题材中很少触及的话题。尽管从1994年到2005年美国的犯罪率持续降低,当年引发“复仇电影”风潮的街头暴力已不再触目惊心,但人们对整个体系安全的怀疑却在加剧。去年的卡特里纳飓风就是一个例子。毁灭新奥尔良的并不是天灾,而是人祸:偷工减料的防洪坝工程和反应迟钝的联邦应急管理局。美国人现在害怕的不是自然灾难或社会暴力,而是整个公共职能机构的失职与腐化。
纽约雪城大学流行文化教授罗伯特·汤普森评论说:“复仇故事的再次流行在于它代言了一个更大的美国故事。长久以来,这个国家惯于抛弃一种权威而青睐上另一种,有时还借助暴力。美国有着粗鲁的文化,无论她的历史还是现在,都充满了愤怒的英雄。”
????
很好!
5444
如果上天比我来多一次,
我要讲,再比多我一次,
多谢
如果上天比我来多一次,
我要讲,再比多我一次,
多谢
顶
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
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,,,,,,,,,,,,可可
没看过
奥斯卡颁奖,终身成就奖是什么概念
厉害